神秘的石门寺

作者:陈小磊 杨帮文 来源: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6日 点击数: 【字体:

  从316国道处的汉阴县梨园河路口由南向北沿河边水泥路而上,走了大约10公里,就到了有神奇故事之说的石门寺村。说它神秘吧,是因为听居住在这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说,45里梨园河,72道脚不干、7步不见天;说它神奇吧,是因为有一座庙宇(是小石门寺庙,石门寺是地名)横跨河流而建,历经百年风雨侵蚀而弥坚。这些,都无疑深深诱惑着我们,让我们抱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理去探寻它。

  坐落于平梁镇的石门寺庙,始建于咸丰五年(即1855年),距今己有163年历史了。建设寺庙的时候,同时修建了两个石门,即大石门、小石门,它们之间相距约3.5公里。自然的地理构造形成了石门寺“两山夹一川”的地型轮廓,南北长、东西窄,有的地方宽竟不足一千米;山谷里青山绿水、灌木成荫、枝叶茂盛,有些地方仍保持着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面貌,夏天平均气温在24℃左右,优美、清凉的自然环境总是给人心旷神怡的惬意,是人们避暑纳凉的栖息地和寻求清静的仙境。

  据说,旧时代的梨园河越往北走,河道越狭窄、树林越茂密。豹子、豺狼、黑子(指棕熊)等野兽随处可见、三五成群,横冲直撞、大肆袭扰山民们的生活;一到雨季,洪水泛滥成灾,有的河床狭窄水位高达15尺左右,居住在河对岸的村民们有可能几天吃不到一粒盐。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交通状况,让老百姓哭天无路,到处流浪乞讨要饭。据石门寺庙内三块石碑的文字记载说:以前有个王古学的地理学家,他发现梨园河大石门和小石门像一条龙顺河而卧,说要是有人把这两个石门的庙建立起来就好了,而大石门是龙头、小石门是龙尾,两道石门山脉长的相似,只是大石门高点、小石门矮点。当地有个叫刘彩云的道士,在清朝嘉庆元年(即1796年)开始化缘建庙,仅五年时间,捐款人数多达千人、募化善款上千文;然后,在狭窄河道的石崖脚下,用石灰米浆和沙子做材料,将大小石头砌成一面石墙,高约50尺、宽约60尺、厚为40尺,而在石墙中下部位置留了一个高约7尺、宽约6尺的一个石门拱,今叫大石门桥;另一个石墙高约15尺、宽9尺,而在石墙下部位置留了一个高7尺、宽1.2尺的一个石门拱,今叫小石门桥。因建设资金紧缺,只是在桥面横跨建造了一座小庙;虽然有了龙头龙尾两个石拱桥来阻止或减少洪水对下游千亩良田的侵害,但却制止不了下游洪水的泛滥。于是,淳朴的村民们又请来工匠,在大石门石墙顶平面建造了一座东面长570尺、南北宽45尺、面积为2565平方尺,墙体为青砖砌成,木架式结构的四合院庙宇;庙宇坐南朝北由正殿、过殿、天井、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卧房两间、厨房一间、闲置空屋三间;庙宇安放大小神像32尊,正殿上方悬挂“大慈大悲”四个鎏金阳字,长20尺、高3尺、宽2尺的神台上三尊高大的神佛圣像肃然端坐,供八方善信香客信仰膜拜;殿宇的墙上,裱糊的精美图案,虽经历百年的烟熏火燎,有些图案仍清晰可见,这在汉阴县应该是保存最完好的。

  一位85岁左右的老人如数家珍地给我们娓娓道来石门寺庙优美而神奇的传说:最早,在小石门东边修了一座长16.4尺、宽9尺的一座小庙。一到干旱时候,老百姓就从四面八方到石门寺庙拜神求雨,小石门有仙灵之气,一求百应。最奇特的是西边山崖下的河水边有一种像蚂蚁一样微小的虫子,长年以围团生活方式生长在石缝里,不乱飞、不伤人、也不乱爬行,自古至今一直没离开过,老人们称它为神虫;为啥呢?因为它很敏感,正常天气下,它离开河边一寸高生活;如果要下大雨了,它就向山上爬,爬的越高,就表明暴雨即将来临,河里要涨水了;爬的低,就没有雨了。这种虫子的变化,在其他地方是极其军见的。据说当年建庙安神,请来观音压恶龙,虽有些作用但是洪水依然汹涌;于是,慈悲的观音大士又请龙王前来助阵,施法力在恶龙的尾巴上放置一些小虫咬它的尾巴,恶龙退缩了,洪水也自然消退了;山民们奔走相告,纷纷前来祭拜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和龙王爷,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神虫传说。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大、小石门寺庙,同时出现了两个观音和两个龙王圣像端座在神台上镇守一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

  如今的石门寺村已经吹响脱贫攻坚的号角,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梨园河两岸,楼房鳞次栉比;农家院落里,停放着小轿车;笔直的水泥路上,车辆往来穿梭,无不展示着这个山间村子发生的巨变;以前人们津津乐道的“45里梨园河,72道脚不干、7步不见天”的说法,就已经永远成为厚重的历史了。